作者:黑麦
天津北大港湿地位于滨海新区东南部,是天津面积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,是世界八大重要候鸟迁徙通道之一“东亚—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”的重要驿站,面积达348.87平方公里,鸟类资源非常丰富。2020年,正式列入《国际重要湿地名录》。滨海新区中塘镇中塘村距离北大港湿地不到20分钟车程,村子周围有很多池塘、河流、稻田等湿地环境类型,非常适合开展湿地环境教育。
2020年秋,天津碧凤蝶公益机构联合中塘村村委会,为当地孩子带来一堂“候鸟迁徙”课程,一方面能够增加他们对鸟类知识的总体了解,另一方面通过游戏的方式体验候鸟迁徙过程,加强鸟类保护意识。活动采用的教材,是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和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联合编写的《WWF中国环境教育课程:湿地篇》。这是继《原野之窗:生物多样性课程》十余年之后,WWF推出的一本全新的专业化自然保护主题环境教育系统课程,也是我国第一本以湿地为主题的环境教育课程。
在开展活动中,主要运用了两个模块儿《飞羽寻踪》与《中华鲟洄游之路》,并结合当地的环境特征和教学实践,对部分课程设计进行了在地化处理。该次活动的开展,得到中塘村村委的大力配合,也受到学生及家长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。共有26名小学生参与本次课程,他们对这种户外课程充满了盎然兴趣。
第一堂课,主要是相关知识讲解。
开场白,首先提问大家都知道有什么鸟类,并举手回答。除了大雁、鸽子、麻雀、家燕、啄木鸟、鸵鸟、海鸥、白鹭、天鹅、野鸭等,学生还想到了火烈鸟、企鹅和鸡等,思路非常活跃。然后让学生自行总结鸟类主要特征:有翅膀和羽毛、长有鸟喙、卵生、体温恒定等。
通过提问的方式,引导学生从以上所列举的鸟类中找出哪些是水鸟,并说说什么是水鸟。最后教师归纳总结:水鸟是指生活在水上或水边的鸟类,它们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、鱼虾贝虫等为食,常见的如野鸭、天鹅、白鹭等。
接下来,现场给大家展示一些鸟的照片,包括白头鹎(bēi)、麻雀、喜鹊、小白鹭、绿头鸭、黑脸琵鹭等。同学们轮流传递,重点观察鸟喙和爪子有什么特征。然后以提问的方式,引导学生总结陆地上的鸣禽(麻雀、喜鹊、白头鹎)和水中的涉禽、游禽(小白鹭、绿头鸭、黑脸琵鹭)的形态差别。启发学生说出林中鸣禽的这些形体特征与生活习性的关系。比如喙决定了食性的的差异性,外型也决定了它们捕食行为的差异性。而水鸟为了适应湿地的生存环境,无论在外形和捕食行为上都和林中鸣禽有所不同。
下一个环节,提问同学什么是候鸟。其中有同学举手回答大雁,并说出大雁飞往南方过冬,天气暖和再飞回,因此是候鸟。教师紧接着给出候鸟的定义和特征:
动物为了食物、交配等原因,常常会发生定向的长距离移动,比如鸟类。迁徙是鸟类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方向确定的、有规律的、长距离的迁居活动,这种有迁徙习性的鸟类称为候鸟。而那些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,不发生迁徙的鸟称为留鸟。
第二堂课,主要是候鸟迁徙镜像表演和活动分享。
首先是迁徙表演。情景:现在呢,正好到了要去南方过冬的时候,鸟爸爸鸟妈妈们准备带着自己的孩子过冬了。你们每一个组就是一个候鸟家庭,假设你们很快就要开始长途跋涉了,请你们一家人用一张“照片”来表示你们现在的状态或心情。
由教师渲染情景,调动大家的想象力,布置任务。给各组三分钟的时间设计自己的定格动作。每个组展示完定格动作后,发千纸鹤,写明并佩戴,帮助他们进入角色。游戏完成后,请组员分享迁徙或飞行感受。
第二个活动是模拟候鸟迁徙过程。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候鸟家庭,依次经过湿地公园、熟悉的农田栖息地、沿海地区、人工渔场和终点站。五个站点提前设置好,每个站点由一位同学把守,飞到此站点的候鸟家庭抽签,有可能遇到危险(能量棒为+),也有可能遇到适合歇息或补给食物的地方(能量棒为-)。
活动完成后,教师提问每组成员,请大家分享候鸟的迁徙感受:遇到危险时,你的心情如何;被保护时,你的心情和感受又怎么样。你觉得候鸟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危险举家迁徙呢?哪些人类活动会对鸟类造成危害?
最后环节是总结本次课程,并讨论和分享,我们人类应该如何保护鸟类。
总体来说,本次活动非常成功。同学们回答问题积极踊跃,观察鸟类特征认真细致,小组讨论和分享时,能够照顾到每一个组员。尤其是表演和活动环节,同学们充分展现了想象力,在“迁徙”过程中寻找站点落脚,看着他们奔跑的样子,十分可爱。自然而然地,通过相关知识讲解和迁徙游戏,孩子们最后能够总结出保护鸟类的多种方式。
不足之处在于,户外上课,不能够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电充分展示出鸟类的声音、动态、更多习性等。显得略微单调。分享迁徙过程感受时,部分同学还是局限于念“纸条”,缺少自己的感悟。“候鸟迁徙”课程让学生学到了知识,增强了鸟类保护意识,还在户外得到身心健康的锻炼。学生的快乐就是教师成就感的来源。通过本次课程,我们更加认识到,每一位孩子都是天使,都有自己的个性,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顾全整体,又需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位个体。